咱们今天聊的这事儿,怎么说呢,就像你眼瞅着一手同花顺,结果让对家一个“我瞅瞅”给忽悠瘸了,自己把牌扔了。
这事儿就发生在徐蚌会战的蒙城,主角是黄维和他那号称国军“五大主力”之一的第12兵团。
本来铁桶似的阵地摆好了,就等解放军来碰个头破血流,结果呢?
一声令下,自己从乌龟壳里钻出来,一头扎进了猎人的陷阱。
这事儿最憋屈的,估计就是18军军长杨伯涛了。
你想想那画面,老杨刚在蒙城开完“涡河渡河胜利表彰大会”,酒杯里说不定还剩点庆功酒的沫子,正琢磨着怎么把工事修得更带劲,兵团司令部一纸命令拍下来:全体都有,别挖了,把铁锹扔了,扛上枪,跟兄弟我往前冲!
这感觉,就跟你花了一个月工资请客吃饭,菜刚上齐,还没动筷子呢,服务员过来说:“不好意思,本店要拆迁,麻烦各位现在就走。”
杨伯涛当时的心情,估计比吃了苍蝇还难受,他在回忆录里提这事儿,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“我当时就想骂街”的怨气。
可就在几天前,蒙城的气氛那叫一个热烈。
第12兵团渡过涡河,虽然磕磕绊绊,但好歹是过来了,士气正旺。
杨伯涛这边又是开会总结经验,又是发奖金提拔干部,黄维司令官还亲自到场,讲了几句鼓舞人心的话。
那架势,简直跟打了场淮海大捷似的。
弟兄们都在玩命地挖战壕、修工事,一副要在蒙城跟解放军死磕到底的模样。
这套“固守蒙城,核心机动”的打法,听着就特靠谱,对吧?
这玩意儿是兵团参谋长肖锐琢磨出来的。
这位肖参谋长可不是善茬,长期跟着胡琏混,是少数几个真正摸透了解放军战术的明白人。
他的想法很简单:咱武器好,先找个地方扎下根,你打我,我缩着,你一走神,我伸头咬你一口。
稳!
杨伯涛对这套战术佩服得不行,觉得总算来了个懂行的。
但战场这地方,最不缺的就是意外。
就在这节骨眼上,被当成定海神针的肖锐参谋长,非常“凑巧”地得了“急性盲肠炎”。
这病放今天不算啥,但在那时候,足够让你名正言顺地离开前线了。
黄维也没二话,赶紧把这位高人送去后方医院。
这一走,司令部里就剩下了黄维和两个刚从军校出来的副参谋长,三个“理论大师”面面相觑。
懂的都懂,肖锐这一“病”,堪称国军将领“职场生存智慧”的典范。
没了主心骨的黄维,心里那叫一个乱。
其实,他压根就没看上“固守蒙城”这个计划。
他心里的小算盘是想带着大军溜达到怀远去,离补给线近,还能策应徐州。
可他不敢拍板,只好把这两个方案——一个死守,一个绕路——打包发给南京的蒋校长,等“老板”批示。
这就是当时国军的德行。
将在外,君命不仅不能不受,还得天天请示,时时汇报。
黄维就像个项目经理,方案交上去了,老板没回邮件,他愣是不敢动弹。
于是乎,十几万大军,就在蒙城这个关键节点上,硬生生停了三天。
三天啊!
黄金72小时!
这三天,他们在干嘛?
开会,吃饭,挖一些注定要被抛弃的战壕,然后就是等。
而他们的对手,中野的大佬们,可没闲着。
人家正忙着调兵遣将,把口袋扎得更紧一点,就等着黄维这头“猛虎”自己把脑袋伸进来。
南京的批示终于来了。
蒋校长的指挥艺术,永远那么令人“叹为观止”。
他每天下午雷打不动开会,看着昨天的战报,分析着今天的战局,部署着明天早就风云突变的战斗。
果不其然,老蒋把所有方案都毙了,电报上就一句话:别磨蹭,立刻、马上、火速向宿县进攻,救黄百韬要紧!
于是,就有了开头那荒诞的一幕。
黄维拿着鸡毛当令箭,连个军事会议都懒得开,直接下令“倾巢出击”。
前一秒还让大家当铁王八,后一秒就要全变成兔子往前猛冲。
这战术变得比翻书还快,部队的脑子都快跟不上了。
杨伯涛气归气,但也只能执行命令。
后来他和黄维为了这事儿没少打嘴仗,一个说你瞎指挥,一个说我这是奉命行事。
可这会儿再争谁对谁错,还有啥意义呢?
因为这种内部的犹豫、扯皮和官僚主义,整个兵团的命运,在那停滞的三天里,其实就已经被决定了。
淮海战役的结局,当然不是这三天就能改变的。
但如果,我是说如果,黄维当时能爷们儿一点,不管三七二十一,就按肖锐的方案死守蒙城,或者干脆早三天就硬着头皮往前冲,历史会不会多一丝悬念?
至少,第12兵团不会败得那么快,那么惨,那么窝囊。
说到底,打败他们的,与其说是解放军的枪炮,不如说是他们自己浪费掉的时间。
当你在办公室里为了PPT的字体跟老板掰扯的时候,你的竞争对手,可能已经拿下了三个客户了。
战争,更是如此,你按下的每一个暂停键,都可能是对手的快进键。
前三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