冯德莱恩这一趟访华,网上讨论隔着屏幕都能感到热度。刷到现场画面,前脚在欧洲言辞激烈,后脚进了北京瞬间转调。前周还说中国贸易太不公平,天天挂嘴边“去风险”,真到中国,开场白成了“中欧关系是欧盟最重要的关系之一”。转身就和中国签气候变化声明,当事人都不脸红,网友弹幕刷屏“变脸大师”。
公事还没做,网上段子已经飞了:欧盟大写加粗的“两难”。来访前,欧洲口气很大,要中国30天内放开稀土,不然不飞中国。一看中国压根不理会,这个“前提”直接消失了,到点人照样来了,动作之快真让人忍俊不禁。谁到底更离不开谁,不用明说,大家心里也有杆秤。
乖乖来访的背后,原因太直接,数据只要一摆就懂。所有人都在谈去风险,你要真刨根问底,这风险去哪了?外面宣传经济要“脱钩”,实际做生意,谁家的主营业绩吃得比中国这一口还大?去看去年中欧贸易额,7827亿美元。中国最大进口来源地,第二大出口市场,欧盟能和哪家比?德国车企、法国奢侈品、意大利机械,哪个行业不是把中国市场当宝一样看待?每年比亚迪、宁德时代这些中国企业,供应链深到欧洲本地,换别家来试试,欧洲电动车还卖不卖了?
宝马、奔驰、大众统计年度账本,哪个总经理会说,咱们钱多没事,放弃中国订单无影响?想想最近汽车论坛讨论,谁敢提出个杯水车薪的国际亏本方案,肯定当场被老板们pass掉。说得再狠,背地里企业私下都要跟中国团队开会,下单、合作、预留供应,实打实重视。嘴上硬,钱上软,一看数据就全明白。
别看冯德莱恩访华前,欧盟还联合给美国加了930亿欧元的反制税,明面上展示“自己也是老大”,但谁都看得出来,这种操作背后万分焦虑。特朗普稍微一换人,美国政策像过山车,欧盟老盟友变了脸,谁心里不嘀咕?每逢重大谈判,欧洲高管边开视频边刷手机,生怕隔天美国又啥新动作。对中国太疏远,生意没了;对美国太依赖,利益被割。只能两头安慰,“稳着点”,两边都不想得罪,最后反而一家都不放心。中间平衡,好比走钢丝,台下全是网友等着看欧盟翻车。
谈“稀土威胁”这段插曲,网友评论区直接打脸。冯德莱恩声称30天内中国不放开稀土就不来访,结果没人理。中国稀土市场份额全世界第一,欧洲技术升级、绿色能源、各种智能制造离不开。电动汽车马达、风电新能源、国防雷达,每样都需要稀土,小国难以企及。中国随便政策收紧点,欧洲高新产业彻夜失眠。说穿了,中欧稀土不在一个量级,欧洲也只能空喊空谈。
欧洲高管老琢磨着产业逆差,这几年就盯着“中国产品太便宜,欧洲卖不过”。实际欧企老问题,内部成本高、规章多,产业创新力度本来就不大,自动化水平也跟不上潮流。从80年代起,欧洲制造就开始被美日中三边超越。人工贵、创新慢、政策滞后,企业自己清楚得很。中国产品供应链快、成本可控、科技进步快,不买中国买谁?只会抱怨别人发展太快,这逻辑一听就没底气。
说到“战略自主”,欧盟想得很美,做起来却步履维艰。不靠美国,安全保障难有底气;不靠中国,钱袋子马上见底。能源还得靠俄罗斯与外部大国,高科技设备要从美、日、中大量采购。统计报表显示,欧洲真正靠得住的产业撑不起独立身段。嘴上讲“独立自主”,手上的数据又全靠全球供应链。
结合这次冯德莱恩在北京的表现,现场画面和欧洲日常新闻一摆,前后判若两人。消息刚放出,欧洲网友自己在论坛里笑谈,“我们要和中国硬,结果最后谈合作还是要冲第一”。中国网友也乐了,“等着看他们还怎么变脸”。其实这种状态,无非是想两头讨好,谁都能看得穿。美国不见得真会对欧盟让步,中国也不会因为一句口号就松政策。欧洲想要大国待遇,又够不上大国分量,这账谁都算得明白。
一线企业家聊起市场变化,大家直言,“脱钩”说得容易,真断了中国市场,一年营收立刻跳水。记者随机去问法国某家电巨头高管,合资工厂订单哪来利润,第一反应中国市场体量大,供应链交货快。经济利益面前,口号从来没赢过真金白银。等到投资分红,还是要跑中国银行排队结算。
做新闻这么多年,看多了这种国际场面交锋。欧洲高官的姿态只是表面功夫,企业和子民的票子才是真正的话语权。大国想要独立,没有实力全是说说而已。冯德莱恩北京变脸,这背后终究是市场和现实的直接倒逼。
欧洲怕美国,也怕失去中国。空喊独立,没硬实力只能自娱自乐。看到冯德莱恩在北京一秒切换状态,所有热闹的背后,无非是举棋不定、进退失据。新一轮国际竞赛已经开场,你有实力才有输入标准,没有根基的强硬终究只是嘴上热闹。这才是欧盟现在的真实处境。
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,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,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前三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